地点:北京 发布时间:2013-09-23 12:37:44
人才支撑废墟上的崛起
 

——四川灾后恢复重建人才工作掠影
本报记者  胡超玲  王  军

引子

    2008年5月12日,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天府之国——四川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
    三个月后,坚强挺立的四川人民在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下,打赢了抢险救灾的百日攻坚战。随后,四川省委作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大部署。以此为标志,四川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了灾后恢复重建的新阶段。
    在地震发生快一年之际,记者踏上这片牵魂动魄的土地,看到的不再是满目疮痍,而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感受到的不再是悲痛欲绝,而是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慨叹的不再是面对自然灾难时生命的脆弱,而是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心!
    四川惊人的恢复速度,凝聚着各路建设大军和各方面人才的顽强拼搏和超常付出。
    在山体滑坡处,有勘察地质的专家;在简易帐篷里,有组织论证的技术员;在新建厂房里,有熟练操作的技工;在山区村落里,有修建农房的工匠;在板房小区中,有播撒爱心的社工……在灾区,各类人才源源不断地汇集于此,与灾区人民并肩战斗、共克时艰,绘就了一幅幅令人振奋的重建画卷!
    区位优势并不突出、震后条件环境艰苦的灾区,是靠什么聚集大量人才的呢?记者在灾区走访中发现,四川灾后重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大、形式多,特别是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灾后重建人才工作,为灾区输送了大量急需紧缺人才,为恢复重建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选派挂职干部:配齐配强灾区“主心骨”
    地震发生后没几天,四川就提出了灾区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管理的意见,采取“先进后出”等办法,补充配强重灾区市、县、乡、村四级班子,层层火速抽派4000多名干部到灾区一线工作。
    当中有461人被及时补充到受灾最重的市、县两级领导班子中。其中,中央层面选派125人,包括选派的38名专业技术干部、15名博士服务团成员,中纪委、团中央分别选派的10名和62名挂职干部;省层面选派了227名,包括省委组织部统一选派的79名优秀年轻干部、100名专业技术干部,纪检、卫生系统选派的48名挂职干部;对口支援省市选派了109名。
    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科长陈涛,是省委组织部选派到灾区的专业技术干部,现挂任名山县国土局副局长。他充分发挥长期从事土地整理技术工作的优势,帮助名山县确定了10个“金土地工程”备选项目,其中已通过验收的万古乡高山坡村土地整理项目,就使当地政府得到耕地占补平衡指标600多亩。
    、团中央第九批赴川“博士服务团”,是根据四川灾后重建的紧迫需要,提前选派到灾区的。大半年来,这批“抗震博士”积极发挥科技参谋、桥梁纽带和培养人才等作用,切实肩负起了智力救灾的特殊责任。来自国家发改委的孙波博士帮助绵阳精心挑选、包装整合41个重点项目到国家部委寻求支持。城乡建设部选派的贺旺博士全面参与了备受关注的北川新县城重建规划设计,与专家组一道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高质量完成了总体规划方案。国家财政部选派的王友前博士为广元市争取政策性企业破产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710万元,并协调财政部豁免广元机场1.05亿元国债本金,使停航近5年的机场在今年5月8日正式复航。
    2008年12月30日,在四川省委召开的地震重灾区挂职干部座谈会上,省委书记刘奇葆高度评价道:“挂职干部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付出的辛勤汗水,作出的努力和贡献,省委是满意的,群众是认可的。历史不会忘记你们,灾区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对于挂职干部,四川视之为宝贵的人才资源,出台了《四川省地震重灾区挂职干部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加强服务管理。在重灾市州开展了“双争双创”主题活动,保护他们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干劲。
    组建专家服务团:提供“高级智囊”
    科学重建,前提是要科学规划、科学论证、科学决策。灾区特别需要高层次专家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指导、项目合作、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供需对接”,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为此,四川省委组织部会同省人事厅、科技厅、科技顾问团,系统整合、全面调动全省高层次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组建了规模达230人的灾后恢复重建专家智力服务团,为灾区科学重建提供可靠的决策服务和科技保障。
    服务团成员主要从中央和省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骨干企业以及省级部门下属事业单位的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中遴选产生,以灾区恢复重建急需紧缺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主,其中99%具有高级职称,40%具有博士学位,半数以上是国家和省部级专家。
    服务团下设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设计建设、基础设施重建、区域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业经济振兴、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重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心理咨询与援助、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等11个专家组,同时还建立了近400人的灾后恢复重建专家信息库,根据灾区需要随时调配和增补。
    3月5日,专家服务团成立暨绵阳灾区行出征仪式在成都举行。两个多月来,各组专家各展所长,全方位为各灾区提供智力、技术、人才支持,被誉为“重建智库”。记者在灾区刚好见到了绵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专家组组长苏智先教授,他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他不仅带领专家前往北川等重灾区开展集中咨询活动,还多次深入灾区实地勘察,为北川的城镇建设和农业生态发展提出建议。他提倡的慈竹种植项目,既有利于生态恢复,又能够为当地农民创收,目前已与生产竹纤维的公司合作开发,并向科技部提出申报。
    组织突击援助队:紧急输送“技术尖兵”
    地震发生后,四川灾区的专业技术人才损失严重。全省教师遇难370余人,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遇难、失踪220人……
    “要迅速组织动员各类人才,特别是灾区急需的卫生防疫、心理治疗等人才深入抗震救灾一线,积极参与受灾群众救助、恢复生产、灾后重建等各项工作。”2008年5月27日,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柯尊平在部机关干部职工大会上发出了动员令。
    随即,省人才办迅速启动灾区急需专业人才援助行动,从13个非重灾市(州)选调100名专业技术人才,赶赴灾区开展突击援助服务。截至今年1月份,共有三批250多名规划、建设、交通、医疗等专业人才,到6个重灾市(州)和发生“8·30”地震的攀枝花市开展三至五个月不等的援助服务。各非重灾市(州)结合对口援助工作,先后选派了30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支援重灾区。
    “技术尖兵”、“业务骨干”、“突击能手”,这些响当当的称号是灾区受援单位对援助人员的评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攀枝花市农科院研究员彭善新,主动请缨前往成都崇州灾区,与其他同事一起完成了《崇州市灾后农业恢复发展规划》,提出了50多个重点农业项目,为崇州农业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具体实效的操作蓝本。援助人员先后参与受援县130多个大小规划的编制工作,为重灾区城乡住房、交通设施、水利工程等恢复重建以及农林牧等产业振兴,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
    震后灾区环境恶劣,余震、泥石流、塌方、疫病等危险不断,必须要有非凡的毅力和超常的付出。泸州市国土局刘忠在灾情最重的蓥华镇实地踏勘时,一块飞石击中他的头部,血流不止,但他咬牙完成勘察任务,提出了汪家村村民应立即全体撤离的调查建议。半个月后,该村突发泥石流,避免了二次受灾的村民称赞他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在彭州龙门山镇三沟村,巴中援助人员张庭明只身一人踏着尺深的稀泥,穿越崩岩滚石区,顺着山壁爬上海拔1800米的高山,完成了260亩退耕还林灾毁土地情况调查。
    参加援助服务人员中,35岁以下的近一半,大部分为“70后”、“80后”一代,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青年人才的精神品质和风貌。攀枝花市水利工程师、29岁的朱家应,出发前往都江堰灾区时,妻子生产还不到40天,新生儿还在襁褓中。广安市旅游局27岁的王增山,推迟婚期赴石棉县参与援建,并在服务期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设立社会工作站:重塑“精神家园”
    灾害发生半年后,属于灾后心理危机的集中爆发期,基层干部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急需心理干预。
    “持续高强度的工作和长期积蓄在心底的悲痛使干部们身心疲惫,特别需要专家帮助进行心理修复。”绵竹市汉旺镇党委书记张扬武对基层干部的心理压力深有感触。
    2008年11月,省委组织部联合西南财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启动实施了“灾区基层干部心理援助计划”。
    援助计划作为四川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关心爱护灾区干部的一项重要举措,注重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共组织选派了四所高校的53名心理学和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参加,其中专业教师48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13名、博士5名。首批5个社会工作站设在汶川、北川、绵竹、什邡、彭州等5个极重灾县(市),每个工作站的规模在10人左右,并保持2至3名常驻人员。社工站经费由省人才办资助、高校投入和外界支持三部分共同组成。
    西南财经大学除第一时间派出两批教师赴北川和绵竹两地挂牌建站并及时开展工作外,还专门派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家全程陪伴到成都调养的北川基层干部,通过个别聊天、团体游戏等活动开展生动有效的心理调适工作,受到疗养队全体成员的欢迎。许多基层干部经过心理教师的一路陪同,身心得到了很大放松,打破了个人孤独、痛苦的封闭心理状态,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相互交流的人际关系。
    最近,省委组织部又从省内遴选10多名顶尖心理学家,会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干部,重点针对北川等极重灾区的部分干部,“一对一”帮助他们重建精神家园。
    灾区工匠大培训:造就“能工巧匠”
    “5·12”特大地震,四川省的重灾区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需重建的永久性住房达126.3万户,需维修加固的农房221.3万户。“损毁农房重建要在一年半时间内全面完成”,这是一个沉重而紧迫的任务。
    “有施工证的日薪130元至150元,大工、小工分别在100元、70元左右,外加每天20元政府补助,但建筑工匠仍然难请。”一段时间里,安县各乡镇的领导为找工匠伤透脑筋。
    今年初,四川省委组织部、省建设厅启动实施了地震灾区两万名农村建筑工匠大培训。大培训历时4个月,培训范围及对象为10个极重灾县(市、区)、29个重灾县(市、区)以及攀枝花市的3个受灾县,拟从事或已从事灾毁房屋重建工程的砌筑、混凝土、钢筋、架子工、木工等急需建筑业农民工,共计两万名。培训内容重点是抗震设防、维修加固及建筑施工有关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方式以现场操作、短期培训为主。
    整个大培训所需经费,由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在2008年度“天府英才”工程专项资金中,按每个学员300元、共计600万元的额度安排,参训农民工全免费接受培训。
    在绵竹的施工现场,记者见到了参加过培训的东北镇双胜村村民黄定培。现在已经是施工队技术骨干的他高兴地说:“经过培训,拿到了省里发的建筑工匠证书,我也是技工了。今后找工作会容易得多!”
    省市对口支援:来自八方的“及时雨”
    “说普通话的什邡人”蓥华镇镇长助理高松,来自北京市房山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是北京援助什邡技术工作队队长。在什邡市蓥华镇的四乡八邻中,北京来的“高助理”知名度很高,老百姓都知道他是专管农房重建质量的专家。
    这位京城来的质监站长,把蓥华镇7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跑了个遍,大大小小的农房重建点都是他的讲堂,成天背着小黑板东奔西跑。近半年功夫的“游说”卓有成效,如今的蓥华镇村民,一说起“12墙”、“24墙”、“地圈梁”、“构造柱”都头头是道。
    在四川灾区,和他一样来自对口援建省市的专业人才还有很多,有的是根据灾区需要组织选派的,有的是跟随援建项目一起来的。
    在地震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各对口援建省市都配合援建项目及有关工作,选派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到灾区服务。在绵阳市,先后有各对口省选派的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400多人,其中规划建设212人、水利水电899人、交通运输86人;在江油市有河南水利系统选派的160人帮助整治100多座病险水库。
    山东省针对北川县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实际,积极开展“支农、支教、支医”活动。共选派25名科级领导干部到北川有关单位和乡镇挂职锻炼,选派50名中级以上职称医卫人员到北川协助卫生防疫和临床诊治工作,选派20名优秀中学教师到北川工作,并组织一批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北川指导发展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帮助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既然来了就不能白来,就要各尽所能、尽力而为,不把遗憾带回北京。”这是高松刚到灾区时讲的话。今年4月,在援建工作即将结束前他说:“马上就要离开什邡了,感到这里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回到北京还真放不下心来……”
    培养本土人才:建“永久牌”人才队伍
    “如何迅速建立起包括党政、专业技术等各类人才队伍,无疑是打赢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这一硬仗刻不容缓的事情。灾后恢复重建时间较长,要立足本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不走的人才队伍。”在省委、省政府去年8月举办的第一期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题培训班上,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明确要求加快建设灾后恢复重建人才队伍。
    2008年首批服务期满的四川省“三支一扶”大学生,抗震救灾表现突出的,在报考地震灾区党政机关公务员时,优先录取;专业对口、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并愿意到地震灾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3年以上的志愿者,乡镇事业单位可直接考核予以招聘……这是四川开辟灾区人才“绿色通道”的具体举措,目的就是为灾区培养引进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从根本上解决灾区人才短缺的问题。
    去年7、8月间,四川及时调整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志愿者”等计划,重点向灾区倾斜,已向6个重灾市(州)补充、输送高校毕业生1704人。今年启动的大学生服务基层计划中,对灾区提出的需求数量全部足额满足。目前,省委组织部还正在组织实施灾区急需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统筹招聘行动,拟面向省内外公开招聘一批加快重建最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
    面对恢复重建阶段的繁重任务,灾区各地也采取措施加强本地人才队伍建设,既解决当前的人才急需,也为将来的长远发展打基础。绵阳市制定了《关于灾后恢复重建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大力开辟人才绿色通道激励各类人才积极投身灾后恢复重建的十条政策措施》,通过一系列特殊政策招揽人才。北川县拟制了《灾后重建“人才开发工程”规划》,长远谋划本地人才工作。
    德阳市出台《关于加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给予编制、岗位设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启动实施“灾后重建人才培训计划”,划拨专项经费,大规模开展人才培训。
    围绕灾后重建的人才急需,灾区各地纷纷自主开展了人才招录、培训工作。绵阳市编制并面向全国发布了《绵阳市灾后重建人才需求目录(2008年-2010年)》,涵盖了医疗卫生、建筑、规划及全市重点企业近200多个专业领域、近5000个岗位需求。先后举办各类招聘会219场、人才集市207场,提供人才信息4万多个,有1.8万人达成意向性协议。
    ……
    今年4月,四川省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动员大会提出了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
    从艰苦卓绝的“百日攻坚”,到自强拼搏的“千日奋战”,各类人才帮助四川灾区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如今,他们正怀着必胜的信心在“加快重建”的道路上加速前进。“天府之国”正张开双臂,欢迎广大人才在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快速路上携手同行!
    四川震后依然美丽,因为各类人才的无私奉献!
    四川震后加快发展,因为各类人才的不断汇流!
 
    记者观察
    四川的灾后重建人才工作的“发现之旅”,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启示一:关键时期更能彰显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资源是推动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尤其是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关键作用、在重大考验中能够体现重要价值,彰显了“第一资源”的特殊重要性。地震灾区百废待兴,重建任务空前艰巨,各路人才在灾后恢复重建的特殊战场上大显身手,特别是作为解决重大问题的“技术尖兵”、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突击能手”,不仅有利支撑了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加快建设,而且再次诠释了“事业兴衰、人才为要”的真谛。
    启示二:党管人才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党管人才就是党聚人才、党兴人才,这一原则在非常时期更加体现出在组织动员、资源调动、力量整合、工作推动上的巨大优势,其必要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四川灾后重建中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组织部门作为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牵头抓总部门,其组织开展的一系列人才支持计划,不仅有效弥补了市场的缺陷,还带动了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从而形成了各路人才大军涌向灾区的壮观景象。
    启示三:特殊时期要有特殊的人才举措。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举才有非常之功。在重大事件、非常时期中,人才工作就应打破常规、突破套路,超常规谋划、创造性推进。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针对灾区需求,强力推进人才工作,开展非常规选派,实行特殊的人才政策,全方位调动资源,重金投入灾区人才项目,为抗震救灾斗争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保障和支撑。

    启示四:新时期优秀人才的可贵精神值得弘扬。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人才需要在重大实践中展示才华,在重大考验中锻炼成长。四川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对各类人才而言既是大舞台,也是大考场。面对少有的困难和处境,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不畏艰险、勇于担当,展示了新时期优秀人才的可贵品质和时代风貌。那些众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是对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诠释,是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来源:人事报

推荐给好友(请输入E-mail): 
    
电子邮件请通过“我要申请”按钮发送

了解更多资讯 请关注今日科学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