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江苏 发布时间:2013-09-22 17:36:30
苏州大学生物制造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员招聘
 
 
苏州大学生物制造研究中心长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欢迎符合条件并对人工内置物的个性化制造、组织和器官的培养、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物医用材料和基础装备等领域的研发有强烈兴趣的人士加盟。一旦聘任,我们将为团队成员提供优越的工作条件和有竞争力的生活待遇。
 
一、生物制造研究中心简介
 
在中国工程院卢秉恒院士的倡导下,苏州大学生物制造研究中心于2009年10月成立。这是一个以生物器官工程化、个性化、数字化制造,仿生制造和先进生物医用装备为研究特色的校级研究中心。中心的研究工作:运用制造科学和生命科学相结合的原理、技术和方法,在微滴尺度、细胞尺度和分子尺度的层次上,开展受控组装完成组织、器官与仿生产品研究;开展有机、无机和金属及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其表面改性与结构重建;利用快速制造技术以期获得能够满足个性化要求且具有良好细胞相容性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医用材料结构,用于组织替代或和器官再造。努力将实验室建成江苏省及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研究方向
 
生物制造研究中心目前致力于以下方向:
 
1.个性化人工组织和器官的数字化快速制造
 
2.基于高能束流的生物制造和仿生制造
 
3.生物吸收三维支架的快速制造及在人体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4.数字化制造平台及机电一体化医用制造装备
 
5.数字医学
 
在符合实验室研究方向的前提下,博士后研究员的课题可以灵活选择。鼓励自由选题。
 
三、招聘基本要求
 
1.即将或已获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
 
2.热爱科研,工作积极主动,求真务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学风以及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4.有良好的英文阅读和书面表达能力;
 
5.在博士在读期间或毕业后2年内,在相关研究领域己取得显著科研成果(有学术论文和专利)的申请者将予以优先考虑。
 
四、招聘的具体要求
 
岗位1:制造或医疗器械专业。从事人工器官尤其是人工关节的设计与制造;熟悉相关的设计软件,熟悉快速制造技术及具备操作相应制造装备的能力。
 
岗位2:金属、陶瓷、及复合材料等相关专业。从事生物材料尤其是人工硬组织材料的研究;熟悉金属、合金、陶瓷及复合材料的研制及材料的多种性能,包括力学性能及生物学性能的评价。
 
岗位3:生物医学或组织工程等相关专业。精通以高分子材料为基材进行细胞和组织培养的各种知识和熟练技能、掌握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工艺。
 
岗位4: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或固体力学等相关专业。具有化学、材料学、力学、生物学、医学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背景;具有结构陶瓷、纳米材料或复合材料学科背景人员或具有等离子喷涂、激光表面加工研究经历者优先考虑。
 
岗位5:医用高分子材料等相关专业。精通高分子材料尤其是生物可吸收高分子的合成、以及各种性能的评价。
 
岗位6:数据远程传输、计算机网络等相关专业。精通计算机网络和图形图像数据远程传输、精通数据安全与网络监管;具有跨域数据交换及相关平台建设的研究经历。
 
岗位7:机械设计与制造等相关专业。精通机械设计及熟练应用多种机械制图软件,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参与过重大装备的设计与制造的全过程。
 
五、应聘材料
 
1.个人简历(中英文);
 
2.个人陈述,阐述本人对科研的理解以及工作设想;
 
3.论文目录和代表性论文;
 
4.学位证书和身份证复印件;
 
5.2封专家推荐信;
 
6.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其中材料1~3 应当在首次联系时提供。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李浩莹 (特聘教授)
 
电话: (0512)6758 1961
 
E-mail: lihaoying@suda.edu.cn
 
其中岗位4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为:
 
联系人:陈瑶 (特聘教授)
 
电话: (0512)67581872
 
E-mail: chenyao@suda.edu.cn
 
附: 合作导师介绍
 
一、李浩莹:中国科学院2001届博士,随后在英国伦敦药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留学近10年。2010年起任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制造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李浩莹教授在生物医学材料和新型药物制剂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承担完成了包括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部(EPSRC)、威尔士研究与发展部(WORD)、威尔士高技术发展基金、中科院重大创新基金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研究项目,资金总额近2000万元。目前具体全面负责苏州大学生物制造研究中心的建设,总投资3000万元。2001年荣获中国科学院彭荫刚奖学金(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奖学金(一等奖)和‘优秀博士生’称号;2005年在英国药业大会上获得最佳论文奖(第一名),2005年受邀成为美国化学学会会员,英国气溶胶学会会员,英国皇家药剂学会会员。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的编委;任包括Biomaterials等多种著名期刊的国际评审。2006年被载入‘世界名人录’(Who’s Who in the World, 23rd Edition,Marquis Who’s Who) 和‘科学与工程名人录’(Who’s Who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6-2007, Marquis Who’s Who);2007年被载入首届‘未来领袖名人录’ (First Edition of Who's Who of Emerging Leaders, Marquis Who’s Who)。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发明专利5项(含1项国际专利)。
 
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1)个性化人工骨的制造及生物学评价;2)新型生物可吸收高分子的合成及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3)纳米制造重大装备及新型医药;4)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定制化制造及在组织重建。代表性论文:
 
1、Li HY, Song XS, Seville PC. The use of sodium carboxymetylcellulose in the preparation of spray-dried proteins for pulmonary drug delivery. Eur J Pharm Sci 2010, 40(1): 56-61.
 
2、Seville PC, Li HY, Learoyd TP. Spray-dried powders for pulmonary drug delivery. Crit Rev Ther Drug Carrier Syst 2007, 24(4):307-359.
 
3、Li HY, Birchall JC. Chitosan-modified dry powder formulations for pulmonary gene delivery. Pharm Res 2006, 23(5):941-950
 
4、Li HY, Seville PC, Williamson IJ, Birchall JC. The use of absorption enhancers to enhance the dispersibility of spray-dried powders for pulmonary gene delivery. J Gene Med 2005, 7(8): 1035-1043.
 
5、Li HY, Seville PC, Williamson IJ, Birchall JC. The use of amino acids to enhance the aerosolisation of spray-dried powders for pulmonary gene therapy. J Gene Med 2005, 7 (3): 343-353.
 
6、Zhao X, Olsen I, Li HY, et al. Reactive calcium-phosphate-containing poly(ester-co-ether) methacrylate bone adhesives: Chemical, mechanical and biological considerations. Acta Biomater 2010, 6 (3): 845-855.
 
7、Li HY, Chen YF, Xie YS. Photo-crosslinking polymerization to prepare polyanhydride/needle-like hydroxyapatite biodegradable nanocomposite for orthopedic application. Mater Lett 2003, 57(19): 2848-2854
 
二、陈瑶: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2003年10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3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06年4月-2008年6月在美国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7月获日本科学振兴会资助在大阪大学接合科学研究所以“JSPS研究员”身份从事研究工作。2010年7月,苏州大学以“特聘教授”形式引进至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作。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1)等离子喷涂制备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多尺度组织结构陶瓷基及金属基复合材料及其涂层;2)等离子喷涂近净成形技术制备具有复杂形状的陶瓷及金属薄壁构件;3)激光直接成形技术制备复杂形状的金属及陶瓷结构构件;4)探索兼备优异力学性能及优异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的具有多尺度组织结构特征的羟基磷灰石人工关节直接成形技术。已在Carbon、Applied Physics Letters、Acta Materialia、Scripta Materialia、 Acta Biomaterialia、 Applied Physics A、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Intermetallics、金属学报等国内外权威发表学术论文及书籍章节40多篇,SCI收录34篇,SCI他引次数184次。代表性论文:
 
1、Chen Y, Bakshi SR and Agarwal A. Correlation between nanoindentation and nanoscratch properties of carbon nanotube reinforced aluminum composite coatings. Surface & Coating Technique 2010, 204(16-17):2709-2715.
 
2、Chen Y, Omar S, Keshri AK, et al. Ionic Conductivity of Plasma Sprayed Nanocrystalline YSZ Electrolyte. Scripta Materialia 2009, 61(11):1023-1026.
 
3、Chen Y, Balani K, Dahotre NB et al. Laser Remelting of Plasma- sprayed Alumina Matrix Composite Coatings Reinforced by Carbon Nanotubes. Applied Physics A 2009, 94(4):861-870.
 
4、Chen Y, Bakshi SR, and Agarwal A. Inter-Splat Friction Force and Splat Sliding in Plasma Sprayed Aluminum Alloy Coating During Nanoindentation and Microindentation.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09, 1(2):235-238
 
5、Chen Y, Laha T, Balani K et al. Nan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afnium nitride coating. Scripta Materiala 2008, 58(12):1121-4.
 
6、Chen Y, Balani K, Agarwal A. Analytical model to evaluate interfaci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nanotube reinforced aluminum oxide composit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8, 92: 011916.
 
三、朱训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85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近20年致力于工程方法应用于中医学理论与实践,主持与参加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40余项善于在多学科交叉处发现与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并善于组织多学科人才完成交叉课题。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获奖人),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发明奖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1998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四等奖(第一获奖人)。2007年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同获上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3)。2007年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同获中华医学奖三等奖(排名第3)。在国内外权威杂志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已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多项。
 
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1)全方位多轨迹红外激光灸疗仪的研制及其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判定;2)基于模糊识别与思维模式的儿童性早熟诊断与辨证分型的多中心临床研究;3)建立中医工程量学以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研究;4)基于工程学方法的糖尿病足奚氏临床分类研究。
 
推荐给好友(请输入E-mail): 
    
电子邮件请通过“我要申请”按钮发送

了解更多资讯 请关注今日科学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