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北京 发布时间:2013-09-22 14:33:42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招聘教师启事
 
 
一、学校概况
 
北京化工大学 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国家 “ 211 工程 ” 重点建设院校。
 
经过近 50 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文、法、管、经济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
 
学校由 3 个校区组成,东校区位于北京北三环东路,交通便利;西校区坐落于北京紫竹院公园西测,环境优雅;北校区在昌平区内,临近著名的十三陵风景区,景色宜人。学校总体占地面积 1116 亩,建筑面积约 60 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教学大楼、田径场、大学生活动中心和一批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室。
 
学校设有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 10 个学院, 22 个处(部、办), 5 个博士后流动站, 3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24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50 个硕士点, 42 个本科专业。
 
目前学校在校生总数已达 26300 人,其中博士、硕士生 4000 人,本科生 12000 人,高职生 1100 人,函授、夜大学等继续教育学生 8000 多人,另外还有 200 余名留学生。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 2007 年学校拥有专任教师 918 人,正、副教授 600 多人,中科院、工程院院士 9 人,云集了一批奋发有为的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级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和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等中青年学者,拥有一批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北京市教学名师。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发展。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学和化工过程机械 3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高分子物理与化学 1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应用化学、自动化仪表与装置、工业自动化、化工过程机械、管理工程等 13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享有盛誉;一批新兴学科生物化工、环境工程、生物功能材料、制药工程、通信工程、安全工程等焕发出勃勃生机。
 
多年来,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进行了专业结构调整,创建了 10 个示范性专业;重视教学基地建设,并在化学、物理、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已经拥有 3 个国家级教学基地、 1 个北京市级定点实习基地、 4 个校级教学基地。为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投入 5000 万元启动了 “ 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 ”。形成了国家、北京市、学校和学院四级精品课程体系,其中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等 7 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数学建模等 28 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构建了 “ 三层次四模块 ” 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成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教学实验中心、学科实验平台和专业特色实验室,创新教育成果显著。
 
学校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重大改革,设立了优秀博士论文奖励基金制度和优秀硕士论文奖励制度;引入 “ 末尾淘汰 ” 机制;同时采取激励措施,设立了优秀博士生与导师奖励基金;接受免费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研究生实行了直博制,选拔优秀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2003 年学校启动了 “ 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 ” ,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居全国重点大学前列。
 
学校的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拥有一批较强实力的科研机构。建有 1 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4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6 个部级工程技术中心;还建有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所等 23 个校级研究所;超重力工程技术中心等 15 个校级工程技术中心;近百个教学科研实验室。
 
学校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部委及企业委托的科技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承担各类研究与开发项目 3000 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成果 300 多项,全校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2001 年以来,已有 14 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大奖,拥有 3 个教育部创新团队,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工作,近年来创新性、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项目、成果层出不穷,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和学术著作。 2007 年获得国家科技二等奖 2 个、省部级科技一等奖 2 个,申请专利 210 项,科研到款 1.84 亿。
 
学校一直致力于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已经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 20 多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在密云县、大兴区等地建有高科技产业基地,产值超亿元。
 
为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十分注重开展国际学术和文化教育交流,并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先后与英、美、法、德、澳、韩、日等 40 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杜邦公司、陶氏公司、巴斯夫公司、拜尔公司、罗纳普朗克公司等 10 余家公司向在校学生提供奖学金。目前北京化工大学已与英国、芬兰、丹麦、日本等国的大学等开展了学生互换、出国攻读硕士生等项目,为在校学生提供了短期或长期出国留学的机会。并多次主办国际性学术会议,众多外国学者、知名教授与学校进行互访、讲学或科研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与外国教授进行交流的机会。学校可招收从语言生到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的多层次化的留学生。每年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百余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氛围。
 
建校以来,北京化工大学已为国家输送了 7 万余名各类人才。为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把高校毕业生的资源优势变为推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力量,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北京化工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为学校题词,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中央政治局常委贺国强、国务委员陈至立等领导人多次到学校视察并指导工作。
 
在 21 世纪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北京化工大学的全体师生正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把北京化工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的、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全体师生将更加自觉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迎接我校 50 年校庆,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以饱满热情和昂扬斗志扎实工作,锐意创新,携手奋进,谱写和谐篇章,共铸新的辉煌!
 
二、学院概况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0年3月,由原自动化系和计算机系合并而成。学院下设四个系:自动化系、测控技术系、计算机系、信息工程系;两个部级研究机构:智能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化工行业系统仿真工程技术中心;五个校级研究机构:网络中心、信息安全研究中心、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测控技术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跨学科跨学院设置的机构有: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安全科学与监控工程中心,以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在我校设立的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基础研究实验室等。此外,还有两个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两个院级教学实验中心:自动化与测控系统实验中心和计算机系统与通信实验中心。
 
学院有一支学术造诣深、富有创新精神和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有教职员工151人,双聘院士1人,正教授2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副高职4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5%。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培养信息领域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工程硕士研究生以及留学生等比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的博士点(北京市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等5个硕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控制工程和计算机技术专业2个工程硕士点,以及八个本科专业: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600余人、本科生2700余人,工程硕士研究生80余人。
 
近几年来,学院承担了百余项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北京市、教育部、中石化、中石油等纵向科研项目和企业横向科研开发项目。在科研与教学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北京市精品课程4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5项,国家软件著作权7项。自主开发的《计算机仿真教学软件》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大等60多所大专院校使用,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多功能计算机过程与控制半实物仿真实验系统(MPCE)已经推广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几十个单位作为科研与教学的主要实验环境,自主研发的《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在全国1000多所高校使用,《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在国务院76家直属部委及下属2537家单位使用。在国际刊物、国内核心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译著40余部。学院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英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密切关系。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正以活力创造激情,励精图治,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团结拼搏,在成长中走向辉煌!
 
序号 招聘 岗位职责 所需专业及要求 学历要求 毕业学校 招聘 联系人 联系电话及E-mail
岗位 人数
1 教学、科研 能够独立承担本科生教学工作,承担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的论文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博士 科学院 1月2日 山岚 010--64434726
滕建 shanl@mail.buct.edu.cn
  tengj@mail.buct.edu.cn
2 教学、科研 能够独立承担本科生教学工作,承担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的论文 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 博士 科学院 1月2日 山岚 010--64434726
滕建 shanl@mail.buct.edu.cn
  tengj@mail.buct.edu.cn
3 教学、科研 能够独立承担本科生教学工作,承担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的论文 过程系统工程 博士 科学院 1月2日 山岚 010--64434726
滕建 shanl@mail.buct.edu.cn
  tengj@mail.buct.edu.cn
4 教学、科研 能够独立承担本科生基础课教学工作,承担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的论文 电气信息类 博士 科学院 1月2日 山岚 010--64434726
滕建 shanl@mail.buct.edu.cn
  tengj@mail.buct.edu.cn
 
推荐给好友(请输入E-mail): 
    
电子邮件请通过“我要申请”按钮发送

了解更多资讯 请关注今日科学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