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北京 发布时间:2013-09-23 12:26:57
纳百川而成大江
 
 
长江从雪山走来,一路纳百川而成大江。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一路走来,延揽海内外中青年学界精英,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科技发展,汇聚了一条名副其实的人才大江。
 
3月28日,2006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受聘仪式暨长江学者成就奖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受聘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2006年度共评选出103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9位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留学美国)、西南交通大学翟婉明教授(曾在丹麦讲学)、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教授(留学英国)、北京大学方精云院士(留学日本)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
 
202位新聘长江学者是从123所高校推荐的595名候选人中产生的。其中,自然科学领域170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32人;具有在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192人,占总数的95%以上。特聘教授中,直接从海外应聘回国工作或近3年回国工作的32人;99名讲座教授全部从海外聘用。
 
长江大旗广揽人才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9年来,促进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的产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学科领军人物,已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层次人才计划。实践证明,“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实施,对于我国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国务委员陈至立在2006年度长江学者受聘仪式暨颁奖典礼上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高度评价。
 
1998年至2006年,共有110所高校聘任了1108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14位专家学者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一大批长江学者已经成为许多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截至2006年,有24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有57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担任“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有30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取得的39项重大成果分别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以及“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有175项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三大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70位长江学者指导的88名博士研究生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长江精神引领学者
 
自从2005年度受聘仪式上部分长江学者发出“严谨治学立身,自主创新报国”的倡议,“心系祖国、自觉奉献,求真务实、严谨治学,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精神就成为引领学者的时代风范。
 
“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获得者张亚平说:“至高的荣誉应归功于国家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我将和在座同仁一起,以‘严谨治学立身,自主创新报国’为己任,胸怀民族振兴伟业,高举自主创新大旗,倾注自己的全部智慧,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勇攀科学高峰,努力培养青年人才,为我国的科教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冯铃(曾在新加坡、荷兰和香港特区工作)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不仅为我们海外华人学者报效祖国架起了坚实桥梁,而且也向世界传递出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讯号和华夏儿女同心同德、复兴民族的坚强决心。我深深感到只有将个人的事业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就感与幸福感。我为自己的回国抉择倍感自豪,并且坚定了用知识回报祖国的决心。”
 
长江理念推动改革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了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带动了地方和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其制度内涵包括的“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合同管理”和“以岗定薪、优劳优酬”的理念,已经成为高校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长江学者充分发挥与海外学术界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主持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联合培养青年教师与学生等多种方式,积极拓展国内高校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空间和渠道。
 
复旦大学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受益单位之一,该校校长王生洪(留学美国)说:“在这一计划带动下,我校于2000年实施了校内的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了符合我国特点和国际惯例的人才开放、流动、评估、竞争的机制。一大批优秀人才的加盟,对优化我校教师队伍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评审专家代表、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留学日本)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9年来,群星璀璨、硕果纷呈,为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带动下,“珠江学者计划”、“闽江学者计划”、“天府学者计划”等一批人才计划相继实施,许多高校也实施了一批相应的人才计划。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氛围正在高校逐渐形成。
 
长江计划不断完善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后,教育部高度重视高等学校人才工作,实施了“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作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核心内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也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方法,改进完善。
 
2004年,教育部加大“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力度,特别是增加讲座教授招聘数量;将实施范围扩大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强化长江学者岗位与科技创新平台、重点研究基地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组织新模式。
 
2005年,教育部将“长江学者成就奖”奖励范围由内地高等学校扩大到港澳地区高等学校和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机构,仍由李嘉诚基金会全额捐赠。
 
2006年,教育部进一步强调对不同学科尤其是工程学科进行分类评价的导向,促进长江学者岗位与科技创新平台、科研基地、重点学科的紧密结合,完善海内外同行专家通讯评审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吸引海外优秀人才。
 
推荐给好友(请输入E-mail): 
    
电子邮件请通过“我要申请”按钮发送

了解更多资讯 请关注今日科学矩阵